一个人独自吃饭、不爱讲话,
不想出门、不愿社交。
你以为这只是变懒了,
其实也有可能是病了......
(图源:千图网)
一年前,34岁的小林(化名)开始出现异常。
起初,他变得沉默寡言、不爱出门,
家人以为他只是压力大,
导致性格变得孤僻、不爱与人对话。
然而,随着时间推移,
他的情况愈发严重,
后来甚至拒绝社交和出门工作。
今年4月初,
小林连续一周完全拒绝进食,
仅靠一瓶马蹄爽维持体力,
导致体重骤降、面容憔悴。
这时,家属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,
急忙将他送入广东祈福医院。
(图源:AI生成)
这种疾病常被误解为性格问题
神志病科主任林勇强和主治医师黎绮婷
对小林进行了系统评估,
发现这并不是单纯的“懒惰”或“意志消沉”,
而是精神疾病的典型表现。
神志病科团队为小林制定了
“药物+物理+中医”的综合治疗方案,
多维度助力他的康复。
在药物治疗方面,
选用氨磺必利(抗精神病药)调节神经递质,
帮助平衡大脑的神经信号传导;
同时搭配氟西汀(抗抑郁药),
有效改善动力,
缓解小林的心理压力。
物理治疗方面,
采用脑反射疗法配合重复经颅磁刺激,
重塑大脑功能,
促进神经细胞的正常活动,
从而改善小林的认知和行为能力。
中医治疗则充分发挥传统医学的优势,
通过耳穴压豆安神、穴位贴敷健脾,
以及枣仁安眠方改善睡眠,
从整体上调节小林的身体机能,
增强他的体质和抵抗力。
在治疗的第三天,
小林就开始自主进食。
一周后,
他能够配合物理治疗,
身体机能逐渐恢复。
两周后,
小林重现笑容,
他兴奋地表示:“头脑终于清晰了”。
(黎绮婷医生往期出诊图)
“很多家属将情感淡漠、
社交退缩归结为性格问题,
这其实是个误区。”黎绮婷医生强调,
当出现社交功能断崖式下降、
基本生活能力退化、昼夜节律严重紊乱、
持续拒食或暴食等症状超过两周时,
需及时就医。
那些被误读为“疏远”“懒惰”的表现,
其实是大脑发出的求救信号。
建议家属建立“心理健康体检”意识,
每年关注情绪行为变化,
及时识别求救信号,
以便早发现、早治疗、早康复。